第一百四十章阴霾重重
推荐阅读:万界融合:我能调控爆率、热爱篇章、异界奇遇奇葩故事、大宋河山、星铁,从雅利洛开始的法师之旅、喜羊羊时空大冒险、修仙界魁首,小师叔杀疯了、武功尽失,只能去当魔法师了、清风惊鸿客、太好了,是变态邻居,我们没救了、
当下人发现时,险些没吓得昏过去。
那可是老爷最珍视的藏本,却被三小姐趁人不备印成了个大花本,即使老爷脾气再好,这次怕也不会轻饶了他们。
情急之下,下人们连哄带抢,试图将印章给抢过来收好。
谁想争抢的过程中不小心失了手,使印章竟“啪嗒”一声从站在椅子上的唐若华手中不慎摔了下来,直直滚出了老远,将那上好的紫檀木章就那样生生给摔出了两个小小裂纹。
好在裂纹不明显,一处在上侧面,一处则在印章底部,若不执在手上凑至眼前仔细看,便无法发现。
后来,得知一切的唐清镜果然大发雷霆,倒不是为摔了印章,而是为那本他珍藏了好久的《稽古录》藏本。
奈何唐若华年幼无知,木已成舟,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,便只罚她在内室关了禁闭。
可还没到一天,唐清镜便又心软了,命人将唐若华从内室带出来,简简训了几句,并交待往后再不可偷偷在他书房里随意乱动东西,若再有下次,必不轻饶。
见小小年纪的唐若华似懂非懂地点头,他又满心里怜爱,听她怯怯地问他那被摔坏的印章要怎么办时,他才知她只以为自己无意中摔坏了东西才是做错事,根本不知他发怒的最主要原因。
无奈下,他又耐着性子跟她解释了一番,随后将她抱坐膝上,告诉她印章只是小小的裂缝,不影响使用。
是而,这枚印章便一直留在唐清镜的身边使用至今。
可如今,侧面的这个裂纹虽在,却漏掉了底部的那个细微之处。
底部的那道缝隙,刚好是对角开裂,却因常年积累了泥印,所以根本不容易发现裂痕。
但每凡盖章之时便会发现,字上面刚好有两个字略略宽些,不仔细对比,根本无法识别。
而现在这个印章,在唐沁瑶取来清水将上面的印泥洗去时,下面却平整一片,根本没有裂缝的存在。
听到这些,唐若华再将先前父亲的那封信取出,另又取了张新纸将这枚印章盖下去,两相一比对,果然,两张纸上的印章字体大小不一。
确切地说,是父亲的那封信上,左上与右下正相对的那两个字,比另外的字均宽了些许。
显然,这枚印章并非是父亲的印章,而是有人仿制而成。
阳春三月,料峭春寒渐退,气温回暖。
然而整个定京城却不甚太平,自大行皇帝驾崩以来,京中各大小官员之间党派斗争日渐激烈,官员遇刺事件也层出不穷。
而这一切,源于大行皇帝大殓之后,群臣于灵堂前祭奠时,御前太监总管安月陵当众宣出皇帝遗诏,昭示新帝将由晋王继位,旨文武百官共同辅佐。
然而面对这份遗诏,却有不少大臣跳出来要求验证真伪。
理由是,安月陵身为大行皇帝病中唯一侍奉在侧的御前太监,这份遗诏极有可能是他趁机所伪造出来的。
即使有着大行皇帝的亲笔签名和传国玺印盖章为证,却仍打着大行皇帝留有子嗣,断无舍弃唯一的皇子而传位晋王的理由,坚决要求拥立小皇子为帝。
而毫无疑问的,这些个大臣早已暗中归顺左相,皆是左相一派。
只有少部分素与左相一派不和的官员,则一心拥戴晋王,极力据争身为臣子当以大行皇帝的遗诏为准;且有大行皇帝先前送去雍凉的密诏为证,足以证明遗诏是经由大行皇帝深思熟虑后拟定,断无旁人做假的可能!
一时间,两方互不相让,争得不可开交。
最后,有人提出请太后主持大局,对新帝的继位人选,给出合理的建议。
其实众臣心下明白,只要太后的天平称往其中一方稍微偏偏,那接来的局势,便将引起巨大的震荡。
因为,无论是左相亦或是晋王,都不会轻易让步。
就看,最后谁能获得太后的支持,让接下来的那条政变之路变得更加平坦顺遂,达成所愿。
于是乎,两派明里争辩不下,暗中便开始各施手段,对一些中立和欲行独善其身的官员大肆拢络,更有各种暗杀事件频频发生,直令京中各大小官员人人自危,致使整个定京笼罩着一层拨不开的浓浓阴霾。
大行皇帝祭奠仪式过后,所有王公大臣与各大小官员开始实行斋戒,由朝廷向各地藩王发出告讣敕书,请各地藩王或各地王世子、郡主与相关属臣上京前来吊唁,献进香礼物,行吊唁之礼。
斋戒期满以后,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,禁止丧服嫁娶活动。
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、服素缟,不准搞祈祷和报祭,一个月内不准嫁娶,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,一百天内不准作乐。
服未除前,文件票拟用蓝笔,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。
红日东升,阳光倾洒在定京最繁华的街道上,却见满城缟素,人烟寥寥,一片哀寂。
街上人烟稀少,两旁店铺冷冷清清,人们无精打采地整理着一天中需要售卖的物品,气氛与这早晨的朝气格格不入。
“这个春天,我原本巴望着早日春盛,而今又盼着晚些才好。”绸缎铺的掌柜无比清闲地捧着他那把紫砂小茶壶,悠悠地望着大街上自言自语。
年轻的伙计遮好最后一匹锦缎,拍着余下的清一色素匹附道:“可不是,皇上年纪轻轻竟英年早逝,这举国服丧,咱们前些日子才到的批新布缎也卖不成了,这气候一过,便难卖了。”
店内二人相继一叹,街道上却忽然变得热闹了起来。
早有无所事事的人们闻声纷涌出了店铺,站在路边探着头往声音来源处张望,但见一队车马正从不远处而来,往着皇宫方向而去。
当先有两列护卫开道,中间一名仪表不凡、俊美过人的年轻男子由负责接引的驿官一路陪同,骑着高大骏马于街市上缓缓而行。
其身后则跟着八辆装载满满物品的上等马车,两侧随行的仆从与侍婢各占二三十众,再由两队佩刀护卫整齐押道,气势惊人,显然身份尊贵非比寻常。
待那队车马渐渐远去,围观的人们才开始小声议论起来。
有人说刚刚来的那位是汝南王世子,也有人猜说是淮南王,因这二者年纪相仿,又俱是风流倜傥的人物,都早有盛名在外,故一时无法分清。
但从这般排场来看,怕是淮南王的可能性居多。
然而不管是谁,这些市井百姓也顶多只在这样的机会下亲睹其容,甚至在这些王孙贵族经过的时候连说话都不敢稍微大声,唯恐不慎触怒了对方,给自己惹来一场无端的灾难。
却又每每遇着这样的事,都伸长了脖子想去一探究竟,哪怕只能远远看上一眼,也觉得不胜荣幸,为日后多了几分谈资而暗暗窃喜。
却没人关心这些人身份的背后,又有着怎样的势力;为日后的新帝人选,又起着怎样重要的影响!
那可是老爷最珍视的藏本,却被三小姐趁人不备印成了个大花本,即使老爷脾气再好,这次怕也不会轻饶了他们。
情急之下,下人们连哄带抢,试图将印章给抢过来收好。
谁想争抢的过程中不小心失了手,使印章竟“啪嗒”一声从站在椅子上的唐若华手中不慎摔了下来,直直滚出了老远,将那上好的紫檀木章就那样生生给摔出了两个小小裂纹。
好在裂纹不明显,一处在上侧面,一处则在印章底部,若不执在手上凑至眼前仔细看,便无法发现。
后来,得知一切的唐清镜果然大发雷霆,倒不是为摔了印章,而是为那本他珍藏了好久的《稽古录》藏本。
奈何唐若华年幼无知,木已成舟,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,便只罚她在内室关了禁闭。
可还没到一天,唐清镜便又心软了,命人将唐若华从内室带出来,简简训了几句,并交待往后再不可偷偷在他书房里随意乱动东西,若再有下次,必不轻饶。
见小小年纪的唐若华似懂非懂地点头,他又满心里怜爱,听她怯怯地问他那被摔坏的印章要怎么办时,他才知她只以为自己无意中摔坏了东西才是做错事,根本不知他发怒的最主要原因。
无奈下,他又耐着性子跟她解释了一番,随后将她抱坐膝上,告诉她印章只是小小的裂缝,不影响使用。
是而,这枚印章便一直留在唐清镜的身边使用至今。
可如今,侧面的这个裂纹虽在,却漏掉了底部的那个细微之处。
底部的那道缝隙,刚好是对角开裂,却因常年积累了泥印,所以根本不容易发现裂痕。
但每凡盖章之时便会发现,字上面刚好有两个字略略宽些,不仔细对比,根本无法识别。
而现在这个印章,在唐沁瑶取来清水将上面的印泥洗去时,下面却平整一片,根本没有裂缝的存在。
听到这些,唐若华再将先前父亲的那封信取出,另又取了张新纸将这枚印章盖下去,两相一比对,果然,两张纸上的印章字体大小不一。
确切地说,是父亲的那封信上,左上与右下正相对的那两个字,比另外的字均宽了些许。
显然,这枚印章并非是父亲的印章,而是有人仿制而成。
阳春三月,料峭春寒渐退,气温回暖。
然而整个定京城却不甚太平,自大行皇帝驾崩以来,京中各大小官员之间党派斗争日渐激烈,官员遇刺事件也层出不穷。
而这一切,源于大行皇帝大殓之后,群臣于灵堂前祭奠时,御前太监总管安月陵当众宣出皇帝遗诏,昭示新帝将由晋王继位,旨文武百官共同辅佐。
然而面对这份遗诏,却有不少大臣跳出来要求验证真伪。
理由是,安月陵身为大行皇帝病中唯一侍奉在侧的御前太监,这份遗诏极有可能是他趁机所伪造出来的。
即使有着大行皇帝的亲笔签名和传国玺印盖章为证,却仍打着大行皇帝留有子嗣,断无舍弃唯一的皇子而传位晋王的理由,坚决要求拥立小皇子为帝。
而毫无疑问的,这些个大臣早已暗中归顺左相,皆是左相一派。
只有少部分素与左相一派不和的官员,则一心拥戴晋王,极力据争身为臣子当以大行皇帝的遗诏为准;且有大行皇帝先前送去雍凉的密诏为证,足以证明遗诏是经由大行皇帝深思熟虑后拟定,断无旁人做假的可能!
一时间,两方互不相让,争得不可开交。
最后,有人提出请太后主持大局,对新帝的继位人选,给出合理的建议。
其实众臣心下明白,只要太后的天平称往其中一方稍微偏偏,那接来的局势,便将引起巨大的震荡。
因为,无论是左相亦或是晋王,都不会轻易让步。
就看,最后谁能获得太后的支持,让接下来的那条政变之路变得更加平坦顺遂,达成所愿。
于是乎,两派明里争辩不下,暗中便开始各施手段,对一些中立和欲行独善其身的官员大肆拢络,更有各种暗杀事件频频发生,直令京中各大小官员人人自危,致使整个定京笼罩着一层拨不开的浓浓阴霾。
大行皇帝祭奠仪式过后,所有王公大臣与各大小官员开始实行斋戒,由朝廷向各地藩王发出告讣敕书,请各地藩王或各地王世子、郡主与相关属臣上京前来吊唁,献进香礼物,行吊唁之礼。
斋戒期满以后,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,禁止丧服嫁娶活动。
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、服素缟,不准搞祈祷和报祭,一个月内不准嫁娶,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,一百天内不准作乐。
服未除前,文件票拟用蓝笔,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。
红日东升,阳光倾洒在定京最繁华的街道上,却见满城缟素,人烟寥寥,一片哀寂。
街上人烟稀少,两旁店铺冷冷清清,人们无精打采地整理着一天中需要售卖的物品,气氛与这早晨的朝气格格不入。
“这个春天,我原本巴望着早日春盛,而今又盼着晚些才好。”绸缎铺的掌柜无比清闲地捧着他那把紫砂小茶壶,悠悠地望着大街上自言自语。
年轻的伙计遮好最后一匹锦缎,拍着余下的清一色素匹附道:“可不是,皇上年纪轻轻竟英年早逝,这举国服丧,咱们前些日子才到的批新布缎也卖不成了,这气候一过,便难卖了。”
店内二人相继一叹,街道上却忽然变得热闹了起来。
早有无所事事的人们闻声纷涌出了店铺,站在路边探着头往声音来源处张望,但见一队车马正从不远处而来,往着皇宫方向而去。
当先有两列护卫开道,中间一名仪表不凡、俊美过人的年轻男子由负责接引的驿官一路陪同,骑着高大骏马于街市上缓缓而行。
其身后则跟着八辆装载满满物品的上等马车,两侧随行的仆从与侍婢各占二三十众,再由两队佩刀护卫整齐押道,气势惊人,显然身份尊贵非比寻常。
待那队车马渐渐远去,围观的人们才开始小声议论起来。
有人说刚刚来的那位是汝南王世子,也有人猜说是淮南王,因这二者年纪相仿,又俱是风流倜傥的人物,都早有盛名在外,故一时无法分清。
但从这般排场来看,怕是淮南王的可能性居多。
然而不管是谁,这些市井百姓也顶多只在这样的机会下亲睹其容,甚至在这些王孙贵族经过的时候连说话都不敢稍微大声,唯恐不慎触怒了对方,给自己惹来一场无端的灾难。
却又每每遇着这样的事,都伸长了脖子想去一探究竟,哪怕只能远远看上一眼,也觉得不胜荣幸,为日后多了几分谈资而暗暗窃喜。
却没人关心这些人身份的背后,又有着怎样的势力;为日后的新帝人选,又起着怎样重要的影响!
本文网址:https://smmqy.com/xs/1/1278/330802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smmqy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